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功德自在人心
编辑:小益    来源:网络    发布于:2022-07-25 21:32:36    文字:【】【】【

​当今,努力赚钱,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和身体,闲暇时间,约三五同路人看山看水看秋香,这就是真理。其实万事万物它的存续和发展,都需要建立自身的生态体系,生态体系里各项资源之间都需要达到能量的平衡,才可助其良性运转,而现今的公益,弱化了人性的属性,混进了很多人模狗样的怪物。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去做公益,都TM是奇葩,就连自己都招呼不过来,不是有病,就是神经病。我也常常问自己,一个从小就讨厌政治的人,居然坚持做了这么多年。

既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自己耽误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报酬,只出不进,经常累到精疲力尽,有时还要与人针锋相对,气急败坏,伤害身心。用一句丑陋的蒲圻人的说法叫做窝屎打屁两头折( she),是不是脑壳坏了,无可救药了。

很明显,民间公益不是搞什么新时代文明实践,那是公家的事,你参合不来。也不是别人服务,自己的母亲,兄弟姐妹,子女都照顾周全了吗?都衣食无忧了吗?你都服务好了吗?这不是,扯蛋嘛。更不是什么志愿服务,听不得这个词,头痛,气得哆嗦。自私自利,浑水摸鱼,沽名钓誉者众。那就是帮助别人了,这是一个悲伤的笑话,谁都在负重前行,最需要帮助的人,永远是自己。

客观的说,无论怎样的社会,都存在弱势群体,那些人的死活,应该不是一个小老百姓操心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那些政客,社区,村镇少点吃喝玩乐,少点龙虚作假,少点面子工程,多做点良心民生。

年轻的时候,我上过大学,还算阳光,不过没有什么公益心,为自己多,为别人少,生活倒是开心自在。也许是文革的原因,我从小就体弱多病,身体经常状况不断,隔三差五就要去医院。

二十多年前,去灵隐寺游玩,在一方石桌边休息时,看到了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的《了凡四训》。便随手翻看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一位白须满腮的长者,走了过来:“小伙子,你悟到了什么?”出于礼貌,我与他交谈起来,也许是比较投缘,他便把书赠予我了,并带我参观了云林志工团,后来才知道,他就是灵隐寺的澄一法师。

:《了凡四训》讲的就是因果,教人断恶修善,积德培福。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要改变果,须先种因。要改变命运,就必须从因上努力。这本书虽然是外道典籍,而且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属于追求人天福报,是有相、有求、有漏的,是不彻底、不究竟、不圆满的。但由于它把因果讲得非常透彻,非常契合凡夫的根机,一些高僧大德对这本书非常推崇,将其作为一种接引和度化众生的方便法。比如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师,一生中对这本书极力提倡,曾经送出这本书多达百万册以上。

《了凡四训》它能让人明因果,知命运,从而趣入佛道。后来,我浅浅的学习了一些佛经。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没有一个结果是无缘无故的,就像没有种子就长不出植物、结不出果实一样。我的体弱多病,都是业力的招感和果报的现前。

看了几遍《了凡四训》后,我感悟颇深。但知易行难,积习难改,要改变无始以来的习气,没有信仰的力量实在是太难了,这相当于一次重生。庄子说,“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淡”摒弃了形而下的物欲追求,其洁净、素朴、丰盛,更来自于形而上的精神力量,因而也更加隽永,更加耐人寻味,也是生活的修行。后来,我用“淡一”署名发表过一些诗歌,歌词,社会评论等。

通过简单的学佛,树立正知正念,我才发现自己真的是习气深厚,贪、嗔、痴、慢、疑一身的毛病。学佛讲闻思修、信愿行,闻思和信愿固然重要,但光学习佛法是不够的,目的是为了修行,就是付诸行动,利益众生。所以我认为做好事是一种比较好的修行,并对公益产生了一些兴趣。其实,灵隐寺云林志工团就是一个志愿服务团队。

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公益的本质是舍;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公益的本质是施,两者是相通的。从世间法的角度讲,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做公益能为我们积阴德、培福报;从出世间法的角度讲,做公益能为我们积累资粮,种下成佛的因。

行善为人所知是阳善,为善不为人知就是阴德,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相布施,两者也是相通的。人们常说的“积阴德”,只有奉献,不图名利才能精进。

从世间法的角度讲,人不但要有个人责任感,还要有社会责任感。一个人帮助和服务的人越多,他的德行就越高,因为大家都信任他、感激他、拥戴他。相反,一个自私自利、阴险狡诈,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是没有公益资格的。

一个把财看得很重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因为有舍才有得,只进不出的人,更不要说做公益了,格局太小,缺乏成功的因。一个舍不得付出和奉献的人,很难取得成功。即使有一点成就,也是前面积累的福报,如果只消耗不培福,是不可持续的,最终都是要还的。

一个把名看得很重的人,往往会不择手段。人们经常看到一些媒体上天花乱坠的文章,把一些团队行为里的个人表现主义描画得淋漓尽致,这个就是泡沫,必将破灭。利用大量的团队成员的功劳,谋一己之名利,这也是在折损福报。在公益这一块,总是那么极少数的人搜刮了所有的奖项,绝大部分人都是垫脚石,有人往猪肉、牛肉里注水,你义愤填膺,恨不得人人得而撕之,有人天天往你脑子里“注水”,你却麻木不仁,还千恩万谢,不住地由衷赞美……

实际上,财富也是一种果报。有的人辛苦劳碌,却穷困潦倒。有的挥霍无度,而且看上去并不费力。这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也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是不义之财,迟早都要加倍偿还。

其实做公益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只要发心清净,哪怕捐一两块钱功德也非常大,这是财施(慈善公益);哪怕连一两块钱都拿不出来,还可以出力,或参与公益活动,这是身施(志愿服务);再退一步说,哪怕是对别人好一点,关心一下别人,给别人一个友善的微笑,这是颜施,这些都是公益。

有人说我的钱,都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我凭什么要做公益?其实,做公益不仅是帮助别人,也是帮你自己培福报。你有钱,说明你有福报,但这只能代表过去,是过去的善因结的善果。如果不继续种善因,福报总有一天会耗尽。有的人福报确实非常大,很有钱,但由于不注重培福积福,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有的甚至死于非命,而利用权势阻挠和利用别人的善因,也会死于非命。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有一句名言:“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学校缺乏公益方面的教育,家庭更是如此。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众星捧月,几个人乃至十几个人宠一个,根本没有付出和分享的环境,导致孩子一个比一个自私,这其实是损孩子的福报,只会害了孩子。而且很多家长自己都没有公益心,怎么教育孩子?所以公益也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培福报,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古今中外的很多圣贤和成功人士,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名校都非常重视公益,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公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出世间法的角度讲,贪、嗔、痴是使我们堕入轮回苦海的三毒,其中贪排第一,而布施就是对治贪的。在佛教的“六度”中,布施第一。什么叫六度?就是到达彼岸的六个方法。布施是什么?布施就是公益。而且佛教讲弘法利生,弘法就是弘扬佛法,利生就是利益众生,也就是公益,所以,不管是从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来讲,公益对个人修行成长来说都非常重要。

有人说,那你做公益还是有所求啊。是的,自度才能度人,自利才能利他。我们做公益,是为了成就自己,帮助更多的众生,两者并不矛盾。而且越是不追求功德,功德反而越大。所以做公益的人,不要热衷于参与任何机构和组织评选的“所谓优秀”,“所谓楷模”,“所谓好人”,“所谓奖励”,这是在折损自己的功德和福报。无论我们做不做公益,世界都会发生变化。公益是一个人所选择的非常平常的生活方式,通过操作,人为的在这种非常普通的生活方式中树立道德楷模,是很滑稽可笑的,那些人就像小丑一样到处表演,再次沉迷于贪、嗔、痴、慢、疑.

大爱菩提的理念是用佛法来摄持公益事业,使我们的公益更加纯净,彻底、究竟和圆满。我的理解,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大爱,二是菩提。从世间法的角度讲,一个人要有大爱心,才会选择做公益。如果没有爱心,做公益是比较困难的。心中有爱,才愿意奉献和付出;从出世间法的角度讲,要发菩提心才能做好公益、做大公益,才能持久。光有大爱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颗菩提心,才能利益更多的众生。

公益可以帮助我们积资净障,也就是积累资粮,净除业障。公益可以为我们种善因,结善缘,最后一定会结善果。万事万物都是一种能量,因果是不会空耗的,总有一天会成熟。因果不但是佛教的理论,也是世间法的真理,还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如果我们相信因果,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投身公益。

一直以来我对现今公益在社会运作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看法,可能有更多的人是反感和抵触,这种悲催的结果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在我看来公益不应该侧重于强者与弱者的两极。这种侧重索取而弱化现实人性利己因素,一种把道德那种普世性的精神规则,放大到对人奖励的工具化,使得道德规则在公益还不能成为多数人情操的社会被弱化,最后公益和道德在人们心中都变的不那么重要,另一方面,体系的混乱和利己主义的过度干预,促使人性的欲念,不受控制,在制度的范围内,心里的贪欲被无限的放大。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做公益呢?不能一概而论,庆幸的是,在我居住的那个癌症高发的13线小城,有一群名叫小酒窝的公益人,她们从心地做起,境随心转,纯净纯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求名利,她们是一群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群锲而不舍,舍己为人的人。

楞严会上佛说“发意圆成,圆满功德”所以行善积德,大乘法里常讲“论心不论事”。即使有人把这个事情破坏,众生福德因缘没有成熟。但是我们做的这个心是圆满的,这个功德是圆满的,世间人要晓得这个道理。我想,我都这个年纪了,已经没有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了,选择公益这种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就像喝凉白开和吃热干面一样,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風調雨順Θ

广告位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民间爱心公益网 蜀ICP备13019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