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编辑:小益    来源:网络    发布于:2019-11-20 15:00:09    文字:【】【】【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锺正山

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1935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祖籍广东梅县。毕业于新加坡南洋艺术专科学院艺术教育系,并考获美国三藩市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系硕士学位。从1967年开始,先后创办了5所艺术学院,包括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马来西亚国家资讯艺术学院、中国云南大学国际现代艺术设计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艺术设计学院及湖南株州正山国际现代艺术设计学院。其艺术教育理念,对马中两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与页献,被誉为"马来西亚现代艺术教育之父"。

锺氏也积极的参与国际艺术教育之交流工作.曾担任过亚太区艺术教育会议主席。1982年发起成立“国际现代水墨画联盟”并被推选为主席长达8年,致力于推动中国水墨画的现代化运动。他曾担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15年,积极的推动马华文化的发展和促进国际交流。

锺正山受过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谙熟中西艺术的历史演变,特别对“道”的哲思有深刻的領悟,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锺氏早期的作品.渗透了儒、道、佛的思想和观念。他深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就好像科学家一样,必须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求新求变,才能有所发明和创造。他不拘泥于一家之法.也不局限于一种技法上,而是不断的探索绘画和人生的真谛. 将不同的时空、经验、体会、观念和感情诉诸于画面,以寻求变化和突破。锺正山的创作路线.十分清楚的表现了连贯一致的线索,那就是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他的作品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日本,韩国、越南、 泰国.印尼.菲律宾、印度,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巴西、澳洲、纽西兰等二十馀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大展中展出;同时也在国内外举行过二十馀次个人画展。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政府机构,企业及收蔵家所藏。

锺正山在艺术教育及水墨改革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仰仗于他本身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视野开阔,纵横东西;意念深邃,追古逐今;精神矍铄,超凡脱俗。台 湾艺术评论家罗青教授分析其作品:“从早期的写生、寓意、演变精进,纳入东西美 学哲思.有深厚的传统精神,又能发挥具创建的造型意境,诚为一代画杰,求之世界 画坛亦不多见” 。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教授评曰:“锺正山的艺术创作和所取 得的成就具有前瞻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艺术家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锺正山作品赏析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竹子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常茂,受到了中国人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锺正山也是个爱竹者,他很早就开始画竹,此幅竹子即融入他对竹子的感情与认识。锺氏在题跋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题跋表达了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事实上,画竹子是练笔墨、练情操的过程,也是由简至繁的过程,锺氏这幅画很好地阐释了这一观点,画面简炼而不简单,布局平稳工致,墨法娴熟,充分显示出画家儒雅的学者气息。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在白居易这首久享盛名的《画竹歌》诗中,竹集花草木三者于一身,当是钟灵毓秀,尤物天成。白氏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可以说,每一根竹子都有自己的风情和韵味,每一片竹林都能承载一个恬然的精神家园。锺正山笔下的竹林,也蕴含着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锺正山女儿锺琳曾谈及其父亲“喜画竹子和小鸟巨石,尤喜创作丛竹中小鸟吱喳热闹有情趣的画境”。这幅画即表现竹林丛中小鸟鸣叫的热闹场景,格调清新,不仅歌颂大自然的活力,也抒发了画家的高洁情操,是一片远离红尘凡俗的精神家园。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在中国革命史上,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开国元帅叶剑英,在战场上吒咤风云,转战一生,却也以竹为师,“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叶剑英从竹中深悟“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今观锺正山此画,一根竹子撑起整幅画面,正如题跋所称的“顶天立地浩然正气”,恰好与革命先辈的一身正气相对应。锺氏笔下竹子其干挺拔秀丽,其叶潇洒多姿,这份正直挺拔的品格,岂不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之一,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筷是中餐别于西餐的标记,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画……无不弥漫着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锺正山这幅墨竹深刻体现了竹文化的内涵:竹根的横线条象征天、地、人,取天人合一之意;竹身上的线条有乾坤条形符号,象征着万象一乾坤。画面以“正山皴”画竹干,虚虚实实,刚柔宽窄的转换自然天真,不必诠释,无需标签,观者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锺正山在这幅《民族精神》中题跋:“有竹大肚能容,正直蕴含天地正气也。”锺氏爱画竹,“兰之清幽遗世,竹之孤高劲峭”应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有独无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爱竹成癖,须臾不离,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衙前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或许就是锺氏所称“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锺氏此画粗犷苍劲、清峻奇崛,以雕塑般的造型厚重感辅以水墨语言,成功塑造出竹子顽强地同疾风作抗争的不屈形象。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2000年以后,锺正山到云南沧源考察巨龙竹。他看见满地春笋初发,巨龙竹向下扎根,一节接一节往上笔直生长,他一时画兴大起,决定推动龙竹精神走向世界。此幅《龙竹精神》便在此背景下创作的,巨龙竹的虚心包容、正直劲节、顶天柱地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画面竹子虚实相生,注意点线面组合,视野顺着竹枝的方向从这一端走出了画面,却又从另一端回到了画面,充分验证了其师陈文希先生所提出的抛物线理念,表达出竹枝和竹叶的动势,引人入胜。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此幅《竹报平安》竹干以“正山皴”出之,穿梭竹干之间的竹枝和竹叶有效破除了竹干生硬感。竹枝竹叶用笔直入平出,波折涩进,其走向圆融和谐,符合抛物线的理念,枝叶中所隐藏的环状结构从艺术视知觉理论看来,给人以舒适安全的视觉暗示,完全符合竹报平安的画面主题。可以说,此画从选材到笔墨表现,均体现出历史感特强的人文修养。观者与此堂皇佳作相晤对,辅以文酒玉馔、品泉瀹茗,可涤烦消俗,有助清欢。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龙竹》描绘了画家在云南沧源考察巨龙竹的场景,满地春笋初发,巨龙竹挺拔参天,感觉非常真切。画面厚重朴拙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明显看出画家吸取了海派的技法和色彩调子。所有视觉上的东西,如同电流一般把我们同一个陌生的世界联系起来,把龙竹在乡野环境中的旺盛生命力表现得恰如其分,抒发出画家对乡土文化的关怀。锺氏在这里显示出一种社会学家式的敏锐,把深藏在乡野民间中顽强生活的龙竹放大到我们的面前,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锺正山长期致力于水墨画现代化运动,从这幅《节节向上》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画现代转型的画学实践。画中竹子的描绘已经走出了传统具象的框架,注重点、线、面的排列组合,融入德国包豪斯的构成原理。三段竹干构成有节奏的排列,以湿笔淡墨皴擦晕染,竹节横线条带有《周易》卦象的意味,竹枝横溢斜出有效破除了竹干的块面感,从而达成统一协调的作用。整幅画面融会东方人文思想与西方现代构成,在画竹传统经验上打破旧图式,对当代活用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影响颇深。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锺正山喜爱并擅长画竹,在现代生活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竹子的要素,实现竹子同现代文化的融合。此幅《龙竹精神》出枝呈抛物线状,和谐圆融,内含乾坤。竹干用“正山皴”描绘,坚硬挺拔,赋予竹子倔强的生命力。画中竹枝的曲线与竹干的直线形成对比,在用笔干湿浓淡的衬托下,充分体现出竹子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正直的品格。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开通以来,一直是中国与东、西方各国之间文化、经济沟通的桥梁。我国在当前的全球化形势下,于2013年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马来西亚华人画家锺正山以中国画的形式表现竹子,表达了他对文化艺术“一带一路”的深刻体会。画幅中交搭的两根竹干象征着“一带一路”的内涵,画家以“正山皴”刻画竹干,笔墨酣畅淋漓,充分表现出了竹干在阳光折射下产生的光影效果。画中喜鹊、麻雀刻画精细,色调饱和,热情奔放,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中国花鸟画自古便有严谨细致的工笔,亦有逸笔草草的文人写意,锺氏此幅作品在艺术风格的表现与艺术理念的表达上显然属于后者,重在借物寓意抒情。此幅《胸有成竹》是海外华人画家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成功之作,显示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强劲活力。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在人们为繁闹的现代生活所困扰的今天,阅读和欣赏锺正山的水墨画,应该会获得心境的宁静和感情的慰藉。锺氏此幅作品题跋:“喜鹊站在龙竹上,看南海夕日西下。”画中龙竹挺立,枝头伫立数只喜鹊,远处红日西下,远山缥缈,情景交融,引人思绪满怀。其笔下的喜鹊,它们浪迹于广袤的竹林,朝夕沐浴于修竹清韵之中,令人羡慕不已。锺氏钟情于竹,以竹为镜,正直立身,心境知性散淡、回归自然,因此他的作品充满诗意、禅意。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锺正山新近以来的作品实现了从具象到符号的蜕变,即用一种符号语言去表现竹子。例如此幅《正气》中竹根上的线条有乾坤条形符号,象征着万象一乾坤。实际上,出自《周易》的八卦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以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在锺氏此幅作品中,竹根的线条也象征天、地、人,意即天人合一。锺氏画中注重现代构成元素的秩序排列,可以说,他尝试用西方艺术形式来传达中国艺术精神,并最终获取了成功,大大拓展了中国艺术的表现形式。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在锺正山此幅《天人合一》作品中,画家试用现代绘画语言解答“天人合一”这一典型的东方哲学问题。他将绘画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点、线、面在作品中有节奏的排列组合,在空间大小不等的画面中突出竹子的形式美感。若分开来看,这些点、线、面作为单纯的绘画语言,除了其本身的审美性之外并无其他内在意义。然而,正是这些貌似可有可无的绘画元素将整个作品建构为一个整体,从作品传达出的文化意味来看,画面中的每个元素对于整体意义的传达都起着不可缺失的作用。这件具有抽象思辨性的绘画作品,以最简单的艺术语言回应了困扰世人的哲学问题。画家通过《天人合一》的形式呈现,生发出对人生意义更透彻的体悟,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锺正山此幅《天人合一》构图新颖别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作品繁而不乱,竹干、竹叶用墨浓淡相兼,虚实对比强烈。从此作品中明显能够得知,当代中国画受西方现代艺术文化的影响,不仅开始注意对块面进行塑造,还借用平面构成的表现手法拓展了题款的作用,使得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自古以来书与画同源,不可分割。作者在题款中加入稚拙的楷书,耐人寻味而不显呆板,从而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锺正山《顶天立地》并没有采用具象写实手法来表现竹子,而是使用近乎抽象的语言塑造出竹子的意象特征。作者所创作的“竹子”可谓独具匠心,三根竹干呈块面式混为一体,又以浓淡不一的墨色区分开来,注意边缘造型的处理,突出竹子的取势和神韵,简练传神,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作者把感性、理性和灵性有机融入到作品之中,画家对竹根的描绘有乾坤条形符号,用来象征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有万象一乾坤的思想内涵。作者在塑造竹子形象的瞬间,对其加以大胆变形和装饰化处理,不仅抽象简洁,更传达出东方观念性的诗意内涵。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倪瓒,明代的王绂、徐渭,清代的郑板桥、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大家,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锺正山画竹也在前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此幅《顶天立地》绘有五根竹子,以特有的“正山皴”表现出别致的肌理效果,竹子之间因墨色不同而区分出层次,正欹取势各有不同。竹叶青青,竹影萧萧,画家在修篁竹影之中展现出竹子独有的风姿和魅力。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锺正山《天人合一》正表达出竹子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画中主干疏密分布有致,干湿变化得宜,竹枝与竹叶的穿插交搭犹如抛物线一般,呈环状封闭结构,使得画面圆融,首尾呼应。由此作可见,锺氏师法自然,“其身与竹化”,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中国画论有曰:“画贵取影”,是由于影具有概括、模糊、生动的品质。取影,目的是更好地传神。锺正山先生折中中西,其画中亦有光影。此幅《龙竹精神》对淡墨的火候把握得十分微妙,他在竹干的大块墨影上趁湿滴上几滴矾水,矾水将墨色挤开一些,产生奇妙的光点,从而在逆光中造成光影班驳的效果。该画作即此技法的范例,画中用笔细腻,墨色丰富明丽,格调新颖,既能打破墨色的沉闷,又能表现自然的生机。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自古以来,文学和绘画作品中常含隐喻。“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坚贞的象征早已深植于中国画家的集体记忆中。锺正山先生以秀雅、逸宕之笔画风竹,以其文人画家特有的修养和气质来溶融、变革清代院体花鸟画的拘谨刻板、绮艳华靡,比起那些“不解笔墨,徒求形似,正如拈丝作绣,五采烂然,终是儿女裙袴间物”的恽派末流,其标格高下,犹画之有匠作、有士气也。今观此画,犹如李将军用兵,才气超绝,当今南洋画坛恐无出其右者。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自古以来,文学和绘画作品中常含隐喻。“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坚贞的象征早已深植于中国画家的集体记忆中。锺正山先生以秀雅、逸宕之笔画风竹,以其文人画家特有的修养和气质来溶融、变革清代院体花鸟画的拘谨刻板、绮艳华靡,比起那些“不解笔墨,徒求形似,正如拈丝作绣,五采烂然,终是儿女裙袴间物”的恽派末流,其标格高下,犹画之有匠作、有士气也。今观此画,犹如李将军用兵,才气超绝,当今南洋画坛恐无出其右者。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此作画面构图饱满,竹干水墨淋漓,抽象而有力,竹叶以浓墨画出,正反细节刻画生动,具有书法笔意的线条律动使叶片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动感。画面中间的鹊鸟停在枝头,其造型准确,色彩逼真,似闻鸣叫之声,有助于营造整体气氛。整幅以灵活飞动的笔势、亮丽浑厚的色彩墨韵以及生动的物象传达了自然的气息。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锺正山先生继承并扩充了老师陈文希治艺与教学的精神,主张雅俗共赏,使他的作品深得群众的喜爱。中青年时多艳丽的色彩,至老年则多用墨,挥洒自如,但不失鲜丽的本来面目。这是锺正山艺术变化多姿的一种表现,亦是与时俱进,归真返朴,是一个画家到了炉火纯青时应有的面目。《黄莺说龙竹》便是2015年所作的,充分体现画家晚年对中国画笔墨的理解。此画对竹观察入微,表现出竹的明暗、光影及质感,生机盎然,两只黄莺刻画生动,形神兼备。画家充分运用简单而大胆的手法来描绘龙竹,画中黄莺也采取拟人化的手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组合。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昔东坡题文与可画,谓“其心与竹化,无穷出清新”。锺正山先生写竹,亦文人墨戏也,以经意不经意之笔为之。此画观看视角独特,仿佛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言:“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今观此画,画家以超功利、忘我的心态观物,所画竹子稳健中“写”意十足,任由点划自由生发,墨色晕染微妙,画家豪迈达观之心境,可见一斑。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该画作构图别致,笔力雄健,一边是奇崛刚健的梅花老枝,一边是以迅雷奔骤的取势和狞厉恣肆的笔法绘出的竹干,用色上墨线圈勾花瓣,又以朱砂点染红梅,与墨色的竹叶相映生辉。梅花和竹子不但反映前后层次,还表现出梅枝的结构转折、错落穿插。整体上追求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疾速运动的节奏,画出一个饱经沧桑的艺术家胸中的郁勃之气。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经冬不凋,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宋代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松、竹、梅是取松丑而文,竹瘦而寿,梅寒丽秀,是三益友之意。锺正山这幅《岁寒三友》在素净的纸面上以墨笔画出饱结花朵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着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子。这三株植物的巧妙组合,不但是一件写生佳作,而且代表着现代知识分子所应该具备的节操与美德。

美术教育家锺正山先生应邀参加第24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此幅《龙竹驻地,有根有节》绘竹根与麻雀,物象的组合搭配得宜,自出新意,不落古人窠臼。龙竹竹干的交搭构成了画面最明显的动势,竹子以劲健的用笔和丰腴的墨法画出,大笔涂抹,略加皴擦,质硬方坚。麻雀则巧拙互用,碎中求整,润泽鲜透。概言之,锺正山在此作品中依照物象组织笔墨,强调虚实和墨色干湿的变化,笔圆墨润,笔墨挥洒随意而讲究法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锺正山的绘画风格,为真实了解锺正山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画本。

传承与变革——锺正山先生画竹漫谈

竹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题材。早在《诗经·卫风》中,便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描写了,至中唐时期,竹已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其后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又经柯九思、倪瓒、徐渭、郑燮等历代画竹名家的笔底造化,画竹的相关理论和技法得到高度发展。他们不但将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竹子的自然特征巧妙相连,而且将竹子的个性特征与人类的象征、比拟手法相结合。“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的挺直、坚韧等植物属性,正是美好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化身,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精神的写照。因而,历代名流逸士、文人墨客大多咏竹赞竹,王羲之子王徽之发出“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感慨,苏东坡亦有“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之语,他们以竹喻人,以竹写情,以竹抒怀,以竹壮志,极大地开拓了竹子的意象与内涵。爱竹画竹这一文人传统延续至今,即便是锺正山先生所身处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圈,亦不例外。

倘若将中国传统绘画体系以有机生命体相类比,稳定的文化基因形成其独特性和连续性,在内部审美观念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体现该绘画体系的自律性演进。生命体有自我调适和吐故纳新之机能,这种自新和包容的能力铸就了中国文化长存于世的可能性,锺正山便是其中生动的一例。作为新型国家的马来西亚在20世纪中叶以后,于文化方面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兼容并包态势,这在某种意义上也造就了其传统文脉中所吸取的中国水墨画逐渐偏离中国画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事实。杂糅的文化语境孕育了锺正山的艺术变革。锺正山先生为南洋画派创始人陈文希的入室弟子,从其画竹作品看来,无论是中锋写就的竹枝竹叶,还是墨笔纷飞的写意面块,上承海上画派之遗韵,深得吴昌硕之厚重、朴拙。锺氏循此上追徐青藤、八大,借径扬州八怪,深得其理,广承其道,其笔下的竹子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家观察自然的特色视角与抒情写意的独特方式。锺氏画竹又师古不泥,融冶求变,取经史前艺术,学习马来西亚的民间艺术,并向西方现当代艺术巡礼,揣摩章法,探索色彩,融会东西,营造新境,大胆推动不同画材、画法、画境的交叉结合,可谓是别开生面。

锺正山先生画竹,不仅传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技巧,更是将竹子“竹报平安”“虚心劲节是为人师”之类吉祥喜庆、寓教于乐的美好寓意传递给世人。这些竹子作品中笔墨与色彩的铺陈摆放,以及其中所蕴含烂漫的情怀、诗趣的观照、欢畅的思绪等等,无疑开拓了竹子题材的新境界与新意趣,犹如自然与精灵的吟唱,不论是竹间絮语,抑或是馨香一叶,均是颤动人心,沁人心脾。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强调和谐自然、平衡发展,已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共识。锺正山先生笔下那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竹子画作,不但是现代人心灵观照自然的呈现,而且预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前行。

林夏瀚

己亥大暑记于恪时书屋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广告位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民间爱心公益网 蜀ICP备13019375号